发布时间:19-06-11 作者:王老师
《易经》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,是古代汉民族思想、智慧的结晶,被誉为“大道之源”。《易经》难懂,但并不神秘。易经里面有四个字最常见:元、亨、利、贞,比喻人生和事业历经的四个阶段:“元”是启始,“亨”是发展,“利”是收获,“贞”是守成。
一、元:最好的开始
仁者初心,是最好的开始。《易经》告诉我们“元者,善之长也。”我们的开始,要确保是善增长的方向,所以有句话叫做“君子慎始”,我们的开始一定要特别小心。其实“人道原则”用儒家的话来表达就是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。意思就是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,别人才会对你仁爱;自己决定对人宽容,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。仁人从来不需要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仁念。因为他们的仁心,自可通过他们的事业,传达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。
二、亨:事业亨通
诚信严明,方能事业亨通。《易经》讲,“亨者,嘉之会也。”“嘉”是美好德行的意思。能够把“嘉”会集过来的发展才是我们需要的发展,所以“元、亨”都是讲以善、以嘉为基础。“嘉之会”就是诚信严明,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诚信是德行的基础。“诚信”是儒家所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,《大学》将“诚意”列为“八条目”之一,而《中庸》更把“诚”视为一切德行之本,是承载三达德以实行五达道的坚实基础。孔子认为诚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,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,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,所谓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”。
三、利:收获富足
以义为利,方能收获富足。所谓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什么样的“利”是我们可以要的,什么样的“利”是我们不能要的,《易经》给了我们这样的取用原则:“利者,义之和也。”求富是人的本能欲望,关键在于如何去求?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就是:以义去求。在求利的同时,以义为准绳,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,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。孟子说:“非其道,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;如其道,则舜受尧之天下。”可见,孟子并不在乎利大利小,关键在于是否有义,有则利再大不为过,无则利再小也不能受。所以我们当事业发展到该收获果实的时候,应以大义处之,而不是耍弄手段,损人利己。
四、贞:事业常青
守成防亢,方能事业常青。《易经》:“贞者,事之干也。”程颐说:“贞者,万物之成。”“贞”既代表事物、事业的守成,也代表事物、事业的新发展,再开启下一个“元、亨、利、贞”的循环,这用《易经》话语表达就是“贞下起元”。而能否开启新发展,戒骄戒躁和求新求变同等重要。《周易·干》上九爻辞:“亢龙有悔。”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,否则会失败而后悔。事业有所成就后,就算不会骄傲自大,也要警惕故步自封、墨守成规的心态,应该保持求新求变的旺盛心态,寻找新的突破,使事业有新的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