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朋友或者亲戚,毕业不工作,没有谈恋爱结婚,在家靠父母,你会如何看待她/他。(家庭并不富裕)
1、有个女孩
小A,一个正值青春奋斗年纪的女孩,却天天待在家中,拒绝工作,吃住都是依靠父母。她当然也想要有一份工作,体现自己的价值。但是她做不了。
她知道自己不是身体上出了问题,而是心理上出了问题。可是,面对母亲每天的唠叨不停,父亲的沉默不语哀叹连连,她更是无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,去面对工作、面对社会、面对那些陌生人。
是的,她在逃避。她在躲避内心的恐惧。但是,没有人能够理解她,每次妈妈都是说:“你去呀,你以个人去呀。证明自己呀”而爸爸都是说:“我不管,你别找我。”在小A的眼中,这个家是不团结的,把自己给孤立起来了。
28岁,多么珍贵的年纪,但是心灵被困住了,身体也无法动弹。
大学毕业后,她也和同学一样去找工作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家庭的生活。但是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了。面对陌生人,她会紧张的说不出话来,并且手脚冰凉,而且这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。
有一次,去问一个问题,磕巴了半天没有说清楚,比结巴还要结巴,对方看着她笑:“怎么个好好的人,说话都说不清楚呢?”当时那个感觉,整颗心都拔凉拔凉的,真想有个地方钻进去。
这对于想要闯出自己天地的小A来说,无疑是灭顶之灾。此后,又找了几分其他的工作,但是总干不了一个月,就待不下去了。
从此,她就一直待在家中。
2、她的家庭
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,父母都是辛辛苦苦工作的农民,还有一个姐姐。
但是因为父母亲的性格,母亲非常强势,从来都是打压和结果导向,对女儿最常说的一句话:“你做这个有什么用?”父亲则是沉默寡言,但同时也把自己心中的期望强加在了小A身上,为了让她考上大学,父亲要求她复读了三年。
所以,啃老的过程中,小A不仅在和自己对抗,同时,也和父母对抗。尤其是母亲,每次都和母亲吵得不可开交。
“好手好脚的为什么不出去工作?每次都有理由,都是借口。”
“我不是不工作,只是我在做准备。”
母亲什么都不管,她也不愿意了解小A到底发生了什么,而是冷嘲热讽地对待这个女儿。别人都可以工作,为什么你就不可以。
当然,漫漫岁月中,小A也变得和母亲一样,大嗓门,每次和母亲争吵都是咄咄逼人,振振有词的。小A说,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大嗓门吧,就是因为日日月月年年积攒的积攒的,不得不释放,高涨的释放。
3、破茧成蝶
小A这样的情况属于:社交障碍。
是一种严重影响人际交往,正常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。
小A自己也知道,只是多年过去了,还是没能够调整好。反而,这期间不断地争吵抱怨,负面情绪的积累,让小A整个人看起来像颗炸弹,真的,谁碰到都要爆炸的那种。
通过网络找到了我们工作室,找到了文老师。
在咨询过程中,小A哭着说:“从小到大,不管做什么,父母总是看到不好的一面,从来没有鼓励和支持的话语。”
她回忆起了初中的一件事情:
小A画了一幅画,兴高采烈地给妈妈看,希望得到夸奖,这是她用了一天时间设计出来的一件衣服,非常有设计灵感,很漂亮。可是妈妈看到没有看,直接扔在一边,然后教训说:“你画这个有什么用?又在偷懒不学习了。赶紧看书去。”
文老师鼓励她把心中的情绪都发泄出来,想象自己就是回到了那时候,心中有任何想说的,都可以告诉妈妈。
勇敢地表达出来,不要怕,不管是什么,在咨询室里都被允许了。文老师也会一直陪着你的。
妈妈
为什么不鼓励我一下呢
为什么不能对我亲切地笑一笑
即使你当时在忙
也可以告诉我你等下再看
我有时候真的很恨你
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妈妈
我要的真的不多
就是一句鼓励的话
让我能够感受到关心
让我感觉到你是真的爱我的
为什么不理解我
我心里很难受
我想要工作
我心里比任何人都着急
可是我做不到
我的内心能量是枯萎的
我需要家的支持和鼓励
如此反复了5次,小A的情绪才渐渐平复下来,是整个人平静下来了。
然后文老师帮助她把内心的情绪具体化,让她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到底受着什么样的压抑。
父母的不认可
父母的唠叨
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
父母不相信自己
与同事相处紧张
与陌生人说话紧张
............
文老师告诉小A这些具体化的内容,就像是一个个背在身上的重担,没有人能够背着这些前进的,几乎会被亚垮掉。对自己要一份宽容和理解,没有关系的,我们一起来卸下这些重担。
在接下来的咨询过程中,小A越来越明白,自己这几年其实都是在抱怨和自责的情绪中度过,而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大人来对待。原生家庭给她带来了痛苦,同时,她现在长大了,是可以有自愈能力的。而她与母亲的强烈对抗,一方面是希望得到支持,更重要的是内心对自己也不认可。
在文老师的陪伴下,小A终于逐渐迈出了前进的步伐,慢慢开启了全新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