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5-04-10 作者:王老师
一些古代村镇的选址与设计处处体现着风水理念,其基本理论无外乎觅龙、察砂、观水和点穴四个方面。
“觅龙”、“察砂”——看山
在风水学中,“龙”就是山脉,“觅龙”即寻山。寻山首先从山脉的出处开始。寻到山脉还得要看山之形势,总的来说以群峰起伏,山势奔驰为好,认为这种山势为藏气之地。“察砂”中的“砂”即主山脉四周的小山,在主山的两侧有小山相拥,能遮挡住外来恶风,增加小环境的气势,在前面不远处还有低平的迎砂,这也是贵地的象征。所谓“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”,就是风水学将砂山与象征着方位的神兽相联系的说法,这样的地形就是觅龙察砂的理想环境。比如:
“风水古城”——阆中,浙江诸葛村大公堂与水塘
坐落在四川东北部的阆中古城历史悠久,风水奇特。城周群山环绕,北有盘龙山相拥、南有锦屏山护卫,东有大象山蜿蜒,西有马象山衬景,之中七关相连。古城依山傍水,形成了一幅“玄武垂头、朱雀翔舞、青龙蜿蜒、白虎驯服”的山、水、城融为一体的极佳的风水格局。
“诸葛宝地”——诸葛村
浙江兰溪市诸葛村是诸葛亮第28代世孙宁五公选中的定居聚点。清朝,诸葛族人所著《高隆族居图略》中对诸葛村的好风水进行了专门描述,直到今天还能对照其了解村外现状。作为村子祖山的岘峰迤逦奔腾,断而复起为寺山,居于北而成为村子的少祖山,其东西各有护砂自北向南蜿蜒,两砂之间有宽70米的谷地,其前近有案山桃源山,远有朝山乌龙山。村东护砂之外有石岭溪源自北角山脉而曲折向南,村之西有高隆市路。诸葛村就选择在这块四望四合的宝地之中,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,全村的主要建筑大公堂正位于这宝地的中心穴位上。
“观水”——看水
单有龙砂环绕的环境还不够,还必须观察水的状况。观水首先看“水口”———即这个环境的水的入口处与出口处,在风水学看来,水来处要开敞,水去处宜封闭,这样才能留住财源。观水还要看水形,“洋潮汪汪,水格之富。弯环曲折,水格之贵。直来直去,下贱无比”。比如:
“借水西行”——西递村
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黔县城东8公里处。古时,西递村曾被称为“西川”、“西溪”。皆因村中环绕的两条河水流势由东向西而得名。三条溪流从村北村东进入,流经全村在村南会源桥处汇聚,这里即是村子唯一的进出要道,形成风水极佳的“金城环抱”形势。村子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大道为主架,大多数住宅邻水而建。据西递村中《胡氏宗谱》记载:北宋年间,胡氏五世族胡士良途经此地,见山青水秀、环境适宜,便请来风水先生做了详细的测算。根据指点,村址选在一块宽阔的三阳之地,在村西设有水口,整个村落仿船形而建,寓“借水西行,得神助,取真经,大吉大发”。
“锁水留财”——郭洞村
浙江武义郭洞村的何氏族人花了很大的精力从事村里水口的经营。郭洞村的溪河源于二泉,自南而北流出村,按风水讲究需设法关闭紧密。于是族人将溪水出村之口选在水流缓、水道窄的地方,在水道南北向的河道上建造横跨东西的石桥,取名为“石虹”桥,桥上加建石造方亭,这座桥亭便有锁住水流的风水象征作用。
“点穴”——关键位置
古代对此论述颇多。比如清代的《阳宅撮要》,从阳宅的选地、外貌、间数、开门、天井直至室内的床位、灶位,室外的井、厕位置等都有论述。比如:
“四水到堂”——徽州民居
徽州农村建房认为:房屋的大门忌对烟囱。立门对烟囱,就在大门楣上挂上镜子和剪刀,谓之“解煞”。徽州的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“天井”,三间屋的“天井”设在厅前,四合屋的“天井”设在厅中,这种设计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,空气流通,但不好的地方是冬天冷,雨天潮。“天井”的设计跟徽商有极大关系。经商之人,总怕财源外流,就造天井,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,而顺势纳入天井之中,名之曰:“四水到堂”,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。
客家风水林
客家农村民房多为依山建造。屋后几乎都有一丛浓郁茂密的树林。纵然是在平坦地形上建房,也要在屋后人造土坡(当地叫做花台)上种植四季常青的各种竹木,少则几亩,多则几十上百亩,当视房屋规模而定。这些树林,大都是祖辈传下来的,有的是单家独院后面营造,大多则是以自然村落后山成片营造,树龄已有数十乃至几百年的历史。这些树林,起着固水土、挡风沙、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和保护房屋的多种作用,当地称为风水林,亦有称水源林。这些风水林是神圣不可侵犯,受到严格保护的。